??????????????????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学习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学习园地 >
    浅谈党史研究创新
    2015-08-05 08:07浏览次数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问题。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2014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
    提示:您的Flash Player版本过低,请点此进行网页播放器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问题。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2014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他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9月30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他又指出:“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创新创造中前进的。要破解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阐述了改革创新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促进中国历史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深刻揭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这一历史规律和时代要求,并以“中华民族以伟大创造能力著称于世”的历史使命,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把改革创新进一步引向深入。党史部门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我认为,必须大力推进党史研究创新,坚定深化党史研究根本上是搞好党史研究创新的信念,依靠创新激发研究活力,增强研究本领,突破研究难题,拓展研究领域,推进党史研究的发展和繁荣。本文试就党史研究创新的理论依据、智慧来源、实践途径作一探讨。
      一、必然逻辑:党史研究本身是一项创新性工作
      为什么把党史研究与创新联系起来?
      第一,研究工作的属性决定创新是党史研究的本质特征。“研究”一词,词典解释为:“主动寻求根本性原因与更高可靠性依据,从而为提高事业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而做的工作。”“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探求问题答案的一种过程”。“是为了发现、解释或校正事实、事件、行为、理论,或把这样事实、法则或理论作出实际应用。”即是说,研究是一项创造性劳动。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都是研究、发现、发明、创造的结晶。自然科学是这样。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破解200年前一位德国数学家提出的“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的世界数学难题,研究、计算、推算了10多年,终于以“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研究成就摘取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世界桂冠。社会科学也是这样。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时间,每天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几乎耗尽了毕生的心血,终于写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陈景润的成功说明,研究与创新是相伴的,“研究”二字给党史工作赋予了创新的内核,没有创新就没有研究成果的问世,创新的程度决定研究的深度,创新的能力决定服务大局的能力。因此,党中央明确要求:党史研究作为思想理论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要积极为党的理论创新作出贡献。
      第二,党的历史的与时俱进决定创新是党史研究的内在要求。中共党史研究的对象是谁?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的创新历史。民主革命时期,在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要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先例。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国情的国家里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也没有现成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革命、建设实际出发,不断与时俱进,探索前进,走出了“新路”:创立出不同于其他国家、带着中国特征印记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组织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从而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历史发展的与时俱进,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特征,凝结着全党的集体智慧,包括理论研究、党史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成果。党的历史发展的与时俱进特性,要求党史研究必须与其相适应,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认识和研究党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史研究成果符合历史真实,反映时代要求,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第三,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决定创新是党史研究的基本工作规律。2010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把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为根本任务”。何谓“根本任务?”就是最主要、起决定性作用的任务。把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为根本任务,是因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从党的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现实、走向未来,极其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中国历代史学研究都以经世致用为编撰宗旨,认为史学是认识历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决策的参照依据,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记录和纽带,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教科书。因此,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总结历史经验、适应现实需要得出的结论。
      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找出“古为今用”的历史智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研究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和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学习和借鉴党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智慧和艺术,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继承和弘扬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也就是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做到这些,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对具有典型意义、启示作用的党史资料进行筛选、鉴别、分析、加工、提炼,升华为新的思想理念、历史经验、执政规律和人生修养教材。这是一个创新实践过程,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坚持和发展党史研究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也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史学研究的有益经验和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一系列创造性劳动,它所创造出的成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结晶。通过创新实践过程,实现党史史料向研究成果转化、研究成果向资政育人转化。这是党史研究的基本工作规律。
      二、科学思维方式:党史研究创新的智慧源泉
      党史研究创新的智慧从哪里来?从思维方式创新中来。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是人的智力、智慧、智能水平的整体凝结和精神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上的差异,除意识形态的因素外主要是思维方式的差异。科学思维方式,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能够帮助人们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具有超前性的特点,能够帮助人们超越时空的限制,进行正确的预测和预见,正所谓“历史告诉未来”;具有能动性的特点,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在变革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变革自身。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于党史研究来讲十分重要。我们常常看到,在不同的研究者笔下,即使掌握相同的史料,研究出的成果却有天壤之别,这就是思维的力量。
      是什么思维方式影响党史研究创新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一是惯性思维。就是在党史研究中,受先前的知识、经验、习惯形成的认知固定倾向等“框框”的影响,先入为主,习惯于把过去的做法作为参照,严守习俗,不思创新,怕担风险;对上级指示、已有结论不敢越雷池半步。认为“党史研究是‘向后看’的工作,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因而对创新党史研究紧迫感不强,就是惯性思维的反映。二是封闭性思维。就是把思维活动局限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导致视野狭窄,孤陋寡闻。党史研究中“关门”研究、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等都是封闭性思维的结果。三是从众性思维。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以别人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思考的依据,缺乏独立见解,随声附和。因此,积极变革影响党史研究创新发展的传统思维方式,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势在必行。
      (一)树立求变思维方法。求变思维方法亦称创新性思维方法。它的突出特点是善于打破只沿着一个角度、一个途径、一种可能性去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式,从新的视角、新的途径、新的可能性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党史研究的对象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即使已经发生的历史,表面看是静止的,但随着新史料的不断发掘,我们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变动之中。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改革创新永无止境。面对迅速发展着的世界,惟有树立求变思维,党史研究才能以变应变,顺势而为,以变化求深化。树立求变思维,必须打破“框框”。按照“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行为守法律”的要求,敢于冲破已有经验、做法甚至定论的束缚,让思维大脑插上奋飞的翅膀自由飞翔,寻找突变的灵感。凡是能够给研究带来哪怕是一点点突破、创新、变化可能的都可以大胆设想。树立求变思维,必须确立“新”在研究中的支配地位。“新”既包含了“变”的要素,又升华了“变”的内涵。如,在考证某个史料时,既甄别其真伪,更考察其有无新价值。在研究某个党史事件时,不仅要搞清楚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在党史上起过何等作用,更要力争有新的发现。在撰写研究论文时,努力写出新意,或者在形式上创“新”,让人阅之“眼睛一亮”;或者在内容阐发上求“深”,让人耳目一新。树立求变思维,必须敢“闯”敢“冒”。不惧风险,不怕失败,看准的问题就要大胆实践,党史研究者的历史责任,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这种政治担当,这也是我们应有的职业品德。
      (二)树立求是思维方法。求是思维方法,是尊重实践,尊重科学,讲究实效,一切以客观事实、客观规律为依据的一种思维方法。党史研究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回头看”,必须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来不得半点含糊。毛泽东同志为求是思维方法写下四个大字:“实事求是”。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树立求是思维方法,第一,必须坚定实事求是的信仰。把实事求是作为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作为执政为民、修身做人的准则,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发展着的实际情况出发。第二,必须恪守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把实事求是作为党史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努力在解放思想中“求实”,在与时俱进中“求实”,在坚持原则中“求实”,在“求实”中“求是”。第三,必须遵循党史研究的规律。发扬学术民主,把民主集中与尊重专家学者意见结合起来,让党史研究者在思辨中凝聚共识,使研究成果更加全面、准确、慎密、精彩。
      (三)树立理性思维方法。理性思维方法,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法,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活动。理性思维方法是党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史研究是一门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运动规律的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掌握大量史料、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才能获得关于当代中国社会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树立理性思维方法,第一,必须提高马克思主义政策理论水平。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熟悉现代科学方法,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二,必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善于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方法,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观察、分析、认识问题,通过“第三只眼睛”给孤立的、零散的史实赋予新的生命、新的意义,给丰富的党史资料赋予理论意义。第三,必须扎实做好史料工作。理性思维建立在证据基础之上,失去史料支撑,抽象和概括就无法进行。
      (四)树立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它是党史研究必须坚持的重要思维方法。树立辩证思维方法,一是坚持运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问题,善于接受新事物,坚持改革创新,防止观念僵化,死搬硬套,固守以往的经验、做法、“条条”。二是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也看到与此相联系的那一面,既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正确把握事物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防止表面化、简单化、片面性倾向。在评价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时,不是静止地就事论事,而是把它放在当时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与研究当时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研究相近时空条件下其他党史事件和人物结合起来,把这一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留下的直接证据与其他党史事件和人物留下的间接证据结合起来进行对比研究,从中甄别事实,“挤出水分”。这种全面的、联系的、整体的、立体的、综合的研究方法,更容易看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突破口:党史研究创新的选点
      在党史研究的实践中,创新从哪里开始?创新无处不在,新观点的提出、新史料的发现、新经验的总结、新理论的解读、新方法的创造、新手段的运用、新内容的拓展等都可以成为创新的起点。但是,要使创新取得成功,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合着时代前进的节奏,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寻找结合点,选准突破口。这里的“结合点”,即历史与现实密切联系之点,历史经验能为现实提供借鉴和启发之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能在历史上找到破解办法之点。这里的“突破口”,即最薄弱的部位,必须予以加强;最容易攻破的“堡垒”,便于提振创新信心;最基础的工作,理应取得突破;最关键的问题,解决了它能够带动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具体地说,党史研究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准确记载”为突破口,推动党史研究创新。准确记载和反映党的历史是党史研究的任务。历史发展波澜壮阔,做不到也没有必要“有闻必录”。所以,要通过研究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基调,突出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从总体上保证我们记载的历史的准确性。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增强大局观上创新,具有宏观视野,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研究历史、书写历史,客观反映历史发展规律,防止重枝节问题轻历史主流、以表面现象代替历史本质。历史就是历史,它是客观存在,对于久远的过去,给今人留下的可能是残缺的碎片,所以,要通过研究把“残缺”还原为“完整”,保证我们书写的历史是准确的。做到这一点,必须创新发掘史料的途径。中央领导同志要求我们“即时跟进党中央的步伐,即时跟进历史前进的步伐”,为使若干年后今天的历史不再面临史料残缺的问题作了超前准备。从现在起,即时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即时记载新时期重大理论、重大事件、重要探索、重要成就,保存好档案、文献资料,编写改革开放实录、党委工作纪事,编撰年鉴、大事记、口述史等,就是对党史研究资料征集的创新,也是对党史研究内容和思路的创新,还为创新党史研究的方法手段提供了经验。
      (2)以填补研究空白为突破口,推动党史研究创新。经过多年的努力,党史研究全面推进,深入发展,成果累累。但是仍有一些需待开发的“处女地”。这是史学研究的必然现象。历史在发展,新事物在不断涌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加深,现实生活的迫切需要不断提出填补党史研究空白的新要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研究中,都有空白点。有的属于没有来得及研究的,有的属于过去没有发现或其价值被低估的;有的属于新近出现的。凡是过去没有研究的问题,便可积极破题进行研究。这类问题的研究,虽然会有困难,但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3)以纠正历史误读为突破口,推动党史研究创新。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战胜“左”的和右的错误路线的斗争中逐渐成熟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在不断修正错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历史上一些正确的被歪曲、被误读、错误的被追捧、总体正确但局部有瑕疵、总体错误但局部评价失当的现象。尽管在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若干历史问题作出了正确结论,但深化对两个《决议》的学习理解和正确贯彻《决议》精神是长期的任务,在两个《决议》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是党史研究者的责任。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不少提法在《决议》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就是对纠正历史误读的创新之举。
      (4)以再现历史原貌为突破口,推动党史研究创新。在中国共产党93年的历史中,其中28年处在战争环境,还有10年“文化大革命”。由于战争使得保存党史资料极其困难,如,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就没有留下会议的记录,后来发现陈云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手稿成为考察这次会议的重要证据。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许多重要党史旧址被破坏,大量党史资料遗失,致使不少重要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的资料不够完整。改革开放以来,散落在社会上、个人手中和流入国外、境外等党史资料不断被发现和征集,为我们再现党史重要事件的原貌、再现党史重要人物的思想和人生轨迹创造了条件。为了存真史,立信史,党史研究者要做资料征集的有心人、热心人,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收集、保存新史料。在此基础上,对有关党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或丰富完善,或修订不确,或升华提高,或提出质疑,都可能取得创新成果。
      (5)以总结历史经验为突破口,推动党史研究创新。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总结党领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总结党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经验,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党的“需要”就是党史研究者的使命。在党的历史中找到能够为今天的实践提供借鉴的史料,进而上升为历史经验乃至历史规律,是一个创新实践过程。因为,史料本身只是构成历史经验的因素,把史料变成经验,需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抽象、概括、提炼,升华为理性认识。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没有扎实的史料基础、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判断和全面、辩证地进行分析、比较,是难以概括出具有较高资政价值、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供有益借鉴的历史经验。党史研究者应积极响应党的召唤,根据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探索执政规律,搞好资政专题等研究,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
      (6)以回应社会关切为突破口,推动党史研究创新。党的历史一直被人们所关注,这是因为:一方面,人民群众基于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迫切希望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图谋,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有人利用党史问题制造杂音噪音。回应社会关切,回击敌对势力的挑衅,靠党史研究者拿出建立在扎实史料支撑基础上的说服力强的成果。我们必须抓住党史焦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深度研究,挖掘过硬的最新史料,讲出有理有据、见底深刻的朴实道理,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凡是能够有力回答党史焦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就是党史研究的一个创新。
      (7)以研究解读党的理论创新观点为突破口,推动党史研究创新。从党史的角度研究阐述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是党史服务大局的必然要求。能不能在这类研究上推出新成果,是对党史部门研究能力和服务大局能力的综合检验。党史研究者应把研究、解读党的理论创新观点作为党史研究创新的突破口,善于从党史中寻求智慧。找到党史与现实密切联系的史证的过程,通过历史智慧加深对现实理论观点理解的过程,运用党史解读、评价创新理论的过程,从历史经验中得到启示、提出借鉴意见和建议的过程,就是党史研究创新的过程。
      (8)以提高运用新媒体、自媒体的能力为突破口,推动党史研究创新。在信息社会,网络、手机短信、数字报刊、触摸媒体等新媒体和博客、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使党史研究在资料收集、考证等方面与过去大大不同。出现在新媒体、自媒体上的各类党史资料特别是披露的一些新史料为党史研究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但甄别其真实性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从提升党史研究创新能力的高度,尽快提高运用新媒体、自媒体中新信息的能力。一是提高运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信息开展党史研究的能力。坚持把网络信息作为党史研究收集资料的线索,这样可大大提高资料收集的效率;坚持把网络中同类党史档案资料的多种版本进行对比,这样可优中选优、同中求异、发现疑点;坚持把核对原始档案作为采信网络党史资料的必备程序,这样可保证采用的网络信息准确可靠。二是提高运用自媒体信息开展党史研究的能力。来自博客、微博、微信、网络社区等“个人媒体”的信息,虽然良莠不齐、可信度低,但交互强、传播快、参与率高,不乏给人启发的新观点,更有权威党史专家披露的新史料。如果能够辩证地学习借鉴其中的学术观点,核准来自自媒体的新史料,识别个人发布的党史文字和音像资料的真伪,就会不断拓展党史研究的领域和途径。
      总之,党史研究创新体现在准确记载党的历史上,体现在填补研究空白上,体现在纠正历史误读上,体现在再现历史原貌上,体现在总结历史经验上,体现在回应社会关切上,体现在研究解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重要思想理论观点上,体现在提高运用新媒体、自媒体的能力上。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坚持科学思维方法,抓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坚持不懈进行探索、攻关,党史研究就会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作者系中央党史研究室办公厅副主任)
主办单位:中共沭阳县委组织部 地址:沭阳县苏州东路县行政中心大楼802室 联系电话:0527-83069802

Copyright © 2002-2020 中共沭阳县委组织部 版权所有 邮箱:shyzzb@263.net 备案号:苏ICP备11083934号-1